癌症分子标记现癌踪早期诊断助治疗

2015/4/30

台湾肠癌病友协会理事长王辉明主任表示,多数癌症病患通常是已经出现临床症状,至医院求诊后才经由医师诊断出来,因而造成大多数癌症病患无法在早期被发现而延误治疗时机。因此,若能在肿瘤形成初期,而病患仍未出现临床症状时,藉由侦测与癌症相关的分子标记, 将可以大幅提升癌症早期诊断的机率。所谓癌症分子标记的侦测乃是利用分子生物技术来侦测肿瘤细胞相关的检体,其采样与肿瘤有密切关联,譬如血液、腹水、尿液等与肿瘤所在位置相关联的人体组织液、分泌物或排泄物皆能作为侦测癌症分子标记的检体,与欲侦测为何种肿瘤细胞而定。

 

台湾肠癌病友协会秘书长王照元教授指出,癌细胞是存在于患者的血液循环之中、具有肿瘤组织生化特性的癌症细胞,藉由一般周边血液的检查即可以侦测到血液循环中的癌细胞。原因在于癌症早期或肿瘤很小时,癌细胞就可能会散布到血流或淋巴系统中,再加上血液检体容易采集,因此利用周边血液为检体,来侦测患者血液中的循环性癌细胞所表现的分子标记,可作为癌症早期诊断的依据。此项技术不仅采检容易,又可以精确诊断大小约0.2公分的早期肿瘤,达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之效,进而提升癌症的治愈率。

 

 

近年来,台湾有许多分子生物学专家与临床医学从事者共同合作,开发适用于临床癌症早期诊断之分子标记基因晶片检测工具。其中王照元教授与林绣茹教授共同发明之大肠直肠癌基因诊断群更已取得台湾、日本及美国专利,而辅英科大附院林绣茹教授研发之晶片平台技术更于民国100年取得台湾、日本、德国和中国大陆四国专利。

 

 

 

王照元秘书长也补充说明,癌症分子标记与生物晶片的临床应用的重要性与未来性呈现出多样性,如:(一)弥补传统之生化肿瘤标记之灵敏度与特异性;(二)辅助目前传统病理切片染色方法不易发现微小转移癌细胞(三)探讨肿瘤的恶化程度,作为日后患者预后与复发情形的评估,并作为将来选择治疗药物的参考;(四)作为病患是否该进一步接受化学治疗或其他辅助治疗的参考;(五)提供患者家属进一步追踪是否有遗传性基因,达到早期发现早期预防的效果。 (六)对于病患经过治疗后评估治疗成效,并预测是否为复发或转移之高危险族群。

 

 

 

王辉明理事长也呼吁到,即使癌症分子侦测技术有突破性的发展。但近年来的临床经验也显现罹患大肠直肠癌年龄层逐年的下降,这与过去多数人认知癌症为老年疾病的观念有极大的颠覆。除了饮食习惯的改变,生活作息不正常,食品添加物或是长期环境变异造成的农牧业隐藏的危险因子增加,无形之中都增加罹癌的机会,不仅是在大肠直肠癌,在各项癌症的病因中,也有相关的学术研究。因此养成定期的健康检查与规律的运动、饮食习惯,才是肠保健康之道。

 

 

 

出处:http://goo.gl/1oisfg